长期以来,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对外政策始终对以色列表现出高度倾斜。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,支持以色列始终是政治上的“常识”,而非选项。这种持续数十年的偏袒背后,隐藏着复杂且多维的战略、利益与政治现实。
一、彼此的战略价值不可替代
正如地缘政治理论家布热津斯基所说,大国在全球布局中,必须找到能弥补自身脆弱的关键盟友。对美国而言,以色列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替代的支点。
第一重角色,是地缘“锚点”。以色列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最牢固的据点,其军事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伊朗的区域扩张意图,遏制了叙利亚、黎巴嫩真主党等反美力量的活跃度。实际上,以色列承担了为美国分担部分区域对抗成本的功能。
第二重角色,是政治“杠杆”。美国以以色列为抓手,在沙特、埃及等地区大国之间施加影响,以牵制阿拉伯世界整体对美政策立场。与此同时,美国借助以色列为中心,逐步构建起了以遏制伊朗为核心目标的区域同盟体系,巩固其在中东话语权。
第三重角色,是情报“中枢”。以色列不仅拥有强大的情报能力,其与美国的情报共享程度也远超其他盟友。美国国家安全局在以色列部署的导弹预警雷达系统,能实时覆盖整个中东甚至东欧方向,成为美国战略预警的前沿平台。
兰德公司曾警告称,若美以同盟关系破裂,美国在中东的军费支出将上升至少23%,而以色列若失去美援,国防预算将不得不翻番才能维持现有战力水平。这种紧密依赖使得双方在战略上深度捆绑。
为何美国仍在“偏袒”以色列 彼此的战略价值不可替代
二、美国是以色列安全体系的压舱石
作为国土狭小、周边敌意环伺的国家,以色列在生存与安全层面对美国的依赖近乎全方位。
军事支持方面,美国是以色列的“主力供应商”。自二战以来,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中,以色列独占鳌头,每年获得至少38亿美元的军援,占其国防预算的六分之一。2023年新一轮加沙冲突爆发后,美国又额外拨款179亿美元支援以色列军事行动,并提供包括F-35隐形战机在内的尖端武器系统,使以色列成为中东唯一拥有第五代战机的国家。
政治保护方面,美国是以色列最可靠的“挡箭牌”。在联合国安理会,美国对任何不利于以色列的提案几乎都会动用否决权。自1970年代起,美国已先后49次否决涉以议案,几乎成为以色列的“外交保镖”。
敌对遏制方面,美国是消耗以敌的重要力量。无论是对伊朗的经济制裁、对哈马斯的封锁政策,还是对叙利亚、黎巴嫩等“敌对阵营”的打压,美国的全球影响力为以色列构建了相对安全的战略缓冲地带。
三、犹太利益集团影响政策走向
若说战略与安全是美以关系的“硬件”,那么美国本土犹太群体的政治影响力,则是推动这套机制稳定运转的“软件”。
组织力强大,是其基本盘。 以“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”(AIPAC)为代表的犹太游说组织,是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力量。AIPAC在每位参议员身边安排5至15名“核心联系人”,确保任何可能涉及以色列利益的法案或讨论都不脱离其可控范围。这种深度介入立法程序的能力,使得其游说效果在华盛顿几乎无可匹敌。
资源动员能力惊人。 美国犹太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高、经济资源雄厚,掌握传媒、金融等关键话语渠道。在媒体层面,《纽约时报》等主流舆论平台长期倾向性报道中东局势,刻意渲染伊朗威胁、淡化以色列军力扩张。在金融与政界,该群体则通过政治献金精准影响选情。仅2024年大选,犹太金主就向特朗普阵营提供超过1.2亿美元,占其外交领域相关筹资的三成以上。
权力运用手段老练。 犹太集团极其擅长操作美国分权体制下的政治平衡。在国会与白宫意见分歧时,他们往往能通过议员联名、党内游说等方式强行干预总统政策。例如,奥巴马执政期间,尽管白宫倾向于推动伊核协议,但国会犹太游说团体施压使协议推进多次受阻。
四、美以关系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基础
除了实用层面的互利,美以关系还有更深层的文化背景与价值绑定。
为何美国仍在“偏袒”以色列 彼此的战略价值不可替代
文化层面,两国在宗教基础与历史叙事上有深度认同。 犹太教与基督教都将《旧约》视作精神基础,使美国民间对以色列的支持具有天然亲近感。不少保守派政客将支持以色列视为信仰的一部分,认为这是一种道义与宗教义务。
价值层面,美以均自我标榜为“民主自由”的代表。 在美国主导的全球价值输出体系中,以色列被赋予“民主中东”的象征意义,成为美国在该地区推行“西方式政治”的样板。这种价值同盟,让美以关系不仅是战略合作,也是一种“制度联盟”。
在持续七十余年的美以关系史中,不难看出,这种“偏袒”从来都不只是道义选择或历史情感的延伸,而是建立在现实政治、战略利益、政治资本乃至文化认同全方位交织下的结果。
美国将以色列视作中东最重要的桥头堡,而以色列则依赖美国在政治、经济、安全上的全方位支持。只要这种利益结构不被根本性打破,美以之间的高度默契与“特殊关系”,就很难发生本质性的动摇。正因如此,美国在面对巴以冲突、联合国谴责、地区局势失衡等问题上,始终维持一以贯之的偏向立场,背后正是这套利益机制的稳定运转结果。
倍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